登革热感染者每年仍然众多
登革热是另一种每年仍有大量感染者和死亡病例的严重疾病,有些年份感染人数超过两万人,且大多数为幼儿。疾病的流行高峰期为每年5月至9月,因为这是雨季,常有积水形成,成为白纹伊蚊的繁殖地,使蚊虫数量异常增加。
需密切关注的登革热症状
登革热由登革病毒(Dengue Virus)引起,白纹伊蚊为传播媒介。被白纹伊蚊叮咬后,应在接下来的5-8天内观察自己是否出现突发高烧,体温38-40摄氏度。如果持续发烧3-7天以上,伴有全身肌肉酸痛,尤其是背部肌肉,右侧肋骨压痛,面部潮红,眼睛充血,身体、手臂、腿部出现红色出血点,眼眶痛,腹痛,头痛,食欲不振,口渴,精神萎靡,焦躁不安,双脚冰冷,口周发青,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呕吐。如果出现多种上述症状,应怀疑可能是登革热。其症状与普通感冒或其他病毒感染不同,登革热“不会”出现呼吸道症状,如咳嗽、打喷嚏、喉咙痛或流鼻涕等。
登革热的诊断
登革热初期1-3天内,虽然无咳嗽、打喷嚏、喉咙痛或流鼻涕,但症状类似一般病毒感染,因此需要通过血液检测进行鉴别诊断,或通过血管压迫试验检测出血倾向,方法是用血压计绑在上臂,观察是否出现出血点。登革病毒血液检测有两种快速检测方法:
1.检测登革病毒产生的蛋白质,可在发热第1-5天检测到
2.PCR检测血液中病毒基因组,可在发热第1-3天检测到。此外,还包括
- 血液常规检查(CBC),因为该病毒会破坏血小板,血小板负责止血,导致出血,与“登革热”名称相符。此检测还能帮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
- 对于重症患者,医生会检测电解质、血液酸碱度、肝酶及蛋白质水平,以便预测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
登革热与疾病严重程度
虽然大多数登革热患者可自愈,但应密切观察症状,因为该病毒会引起多器官炎症,并导致大量血浆渗出血管外,减少器官供血。重症患者需及时治疗,如:
- 脑膜感染
- 各器官出血,如消化道、脑部
- 因器官供血不足导致的休克
- 因血浆渗出导致的肺部呼吸衰竭
- 病毒引起的肝炎及供血不足导致的肝功能衰竭
重复感染登革热症状更严重
登革热患者重复感染时症状更严重,原因是首次感染后,人体只对该血清型产生特异性免疫,且免疫力会逐渐减弱。因此,当第二次感染为不同血清型时,残留的免疫反应会混乱,无法有效或及时清除病毒。有些病例中,原本保护的免疫反应反而促进病毒增强和扩散,导致第二次感染症状更为严重。
登革热疫苗:预防与减轻病情的答案
目前尚无针对登革热的特效药物,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和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处理。接种登革热疫苗可预防感染及减轻病情。目前泰国使用的登革热疫苗能预防四种血清型的登革病毒,效果如下:
- 预防感染率65.6%
- 预防重症率93.2%
- 减少住院率80.8%
登革热疫苗适合谁?
登革热疫苗适合9至45岁人群,效果最佳于曾感染过登革热者。流行病学数据显示,5-14岁学龄儿童多曾感染过登革热,而曼谷15岁以上人口大多数也曾感染过,尽管可能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而不自知。因此,有机会时应咨询医生,获取接种建议,以预防感染及减少重复感染时的严重风险。
登革热比想象中更危险,因此若出现高烧、食欲不振、面部潮红、皮肤出血点、恶心或呕吐带血,或已确诊登革热且处于退热期,也不可掉以轻心。如患者精神萎靡、无法进食或饮水不足,可能进入休克状态,应持续观察直至完全康复。